tel 092-271-3767
MAP 中国書店ホーム 小社出版物のご案内 書籍検索 新聞・雑誌 特選古書 特定商取引に関する法律に基づく表示 店舗のご紹介 お問い合わせ

書籍詳細 [前のページへ戻る]



書名 : 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芸術珍品
編著者 : 王旭東,普利茲克主編
出版社 : 中国蔵学
定価 : 36,300 円
出版年 : 2020/07 月

吐蕃時代(西暦618年~842年)の貴重な美術品を展示する展覧会「シルクロードの文化交流-吐蕃時代の芸術珍品展」が2日、中国甘粛省敦煌市で開幕した。同展には国内外の文化産業機構約30カ所の絹織物や金銀製品、仏像などを含む精巧で美しい文化財120点(セット)余りが展示されている。

“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是2019年7月至10月22日敦煌研究院與美國普里茲克藝術合作基金會主辦的一次展覽。這是由國家文物局指導、敦煌研究院與美國普里茲克藝術合作基金會主辦、海內外近三十家文博機構協辦的大型國際展覽,來自全球的120余件套精美文物,立體呈現吐蕃時期文化藝術的歷史面貌及其與絲綢之路文化的交流互動。這是全球首次以吐蕃為主題的文物大展,對絲綢之路文明、吐蕃及中亞歷史、文化、藝術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中美兩機構連袂辦展,由敦煌研究院和普里茲克家族的專家團隊強強聯手,以吐蕃時期的藝術珍品展示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勝景,無論在學術研究還是在文化傳播、公眾教育方面,都是一次成功的合作。敦煌,地處古絲綢之路咽喉要地,東西文化交匯的重要樞紐,是世界四大文明、多種宗教和多個民族文化薈萃之地。在敦煌中唐吐蕃時期的8—9世紀間,民間文化出現了融合的大局面。佛教的興盛,就是一個典型的表現。唐代時期吐蕃統治者專程請長安名僧來講經,並向中原求取佛經進行翻譯。中唐吐蕃時期在莫高窟補繪盛唐未完工洞窟20餘個、新建56個,因此,展覽落地莫高窟,既呼應了一千多年前的這段繁盛的文化交流,也正是敦煌作為絲綢之路文明樞紐的使命所在。

據敦煌研究院介紹,本次展覽的亮點,國外部分來自美國普里茲克藝術合作基金會和瑞士阿貝格基金會紡織品保護研究中心的收藏,二者為本次展覽貢獻了7至9世紀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絲織品、佛像、王冠、生活器物等精品文物;國內部分則來自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都蘭博物館等22家考古文博機構的國之瑰寶。此外,日本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俄羅斯聖彼德堡艾米塔什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和阿勒薩尼收藏等海外機構也為此展覽貢獻了精美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海外展品均是首次來華展出。

策展者將整個展覽分為七個單元,分別是“史前的青藏高原”、“吐蕃登上歷史舞臺”、“吐蕃貴族盛裝——絲綢和金器裝飾”、“貴族饗宴”、“貴族狩獵”和“佛教在吐蕃的發展”,從吐蕃文化的淵源、發展的宏遠背景說起,像紀錄片一般,依次講述了絲綢之路沿線文明交融在吐蕃貴族生活各方面的體現。

展覽中展出的金面具、珠子及絲綢,均印證了吐蕃與唐中原文化和中亞的薩珊、粟特文明的融合,並由此衍生出吐蕃時期頗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尤其是金面具的出現和傳播,是絲綢之路沿線文化共通的一個重要標誌。完整的精美馬具的首次呈現、多件精品金器的展出等,都讓這次展覽亮點紛呈。而中亞粟特商人在溝通東西亞方面的歷史性作用,歐亞風格的貴重器皿所體現的世界化元素,在展覽中也都有鮮明體現。

展覽中最吸引人的文物,莫過於兩大幅中亞團窠對鹿紋掛錦,堪稱世所罕見,代表了7世紀中期至8世紀絲綢之路沿線織造工藝的最高水準。
第一件掛錦來自美國芝加哥普里茲克的收藏,高近2米,寬1.6米,上面繪有異常碩大的團窠紋樣,這種需要橫跨織機方能織成的圖案,足見當時織造技藝之精湛。圖案上的兩隻鹿立在生命樹兩旁,長著漂亮的枝形角,身上佈滿點紋。圓形紋樣的邊框外,附有一圈半圓形裝飾,上面繪有公羊等動物依次奔騰而過,形態栩栩如生。

第二件掛錦來自瑞士阿貝格基金會紡織品研究中心,高2米,寬1.7米。作品採用了雙鹿面向生命樹的主題。畫面中,雙鹿均以後腿支撐身體,正在吃樹枝;其鏟形角表明它們是波斯特有的黃占鹿(即扁角鹿)。雙鹿的圖案用浸透染料的八根緯線起花,再與經線交織,這裡的八根是目前所知最多的織錦緯線數,這種高超的織法可保證織錦的結構密實堅韌。主體圖案外的邊廓,是由一系列小圓圈等要素組成的圓環,每個小圓圈中都有一隻動物,種類不下十種,包括大象、鴨子、山羊、牛、熊、獅子、單峰駝、公羊、驢和老虎。掛毯四角繪有更多的牛科動物。在機織絲綢上表現如此體量宏大且複雜的圖案,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堪稱絕技。

據介紹,這種大幅掛錦主要用於裝飾吐蕃貴族的營帳。依據古老的草原民族習俗,吐蕃贊普和主要氏族首領每年都有集會的傳統,他們將朝堂設在氈帳裡。氈帳之龐大,可以輕鬆容納一百多人;氈帳之富麗,常飾以金銀器和絲織品(尤其是絲綢),因此也被稱為“金帳”。“金帳”,歷來被吐蕃視作權力的象徵,這一習俗後來影響到同樣是草原民族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後代建立的欽察汗國,也用“金帳”象徵權力,所以也被稱為金帳汗國。

另外一件不容錯過的展品是來自普里茲克基金會收藏的金胡瓶。這件金胡瓶是同類器具中最大的一種,高近50釐米。其外形華麗精美,製作工藝精湛絕倫:首先用一整塊金屬片製造出流、頸部、腹部,再用一整塊金屬片制出八棱形的底部,再將二者焊接在一起;然後將把手及其孔雀形端飾單獨鍛制出來,再接到瓶體上。胡瓶上飾有鳳鳥紋、鴛鴦紋、獅紋、羊紋和有翼獨角獸紋等,裝飾主體完成後,工匠還要另加錘打和磨光,並將輪廓線進行鏨刻和沖打加工,使圖案更加立體生動。在收尾階段,還會在寶石座上嵌入綠松石,形成紋樣。整體展現出獨特的浮雕式金屬工藝。製作這件胡瓶的粟特工匠別具匠心地融合了薩珊、中亞和唐朝的樣式,以迎合當時吐蕃人的品味。這類金胡瓶中,動物的主題是變化的,或騰躍、闊步行走、直立咆哮,或倒於狩獵者箭下,舞於草原之間,翔於天空之上,形態各異,乃根據器物的類型、功用及其擁有者的要求而加以設計。
長期以來,絲綢之路物質文化史研究主要圍繞著唐朝、中亞、波斯和地中海等中心,對雪域高原的古代吐蕃敘述較少。此次展覽則生動講述了吐蕃如何創造性地吸取周邊文化的精華,並逐漸活躍於歷史舞臺的歷程。在展覽中,你可以看到吐蕃如何學習大唐先進的政治體系、占星術、醫學和文化藝術,如何從印度引入佛教,從尼泊爾聘請工匠,如何使中亞綠洲國家的醫師、學者和工匠藝人成為宮廷活動的參與者。每一件文物的背後,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主辦方希望通過展覽與海內外觀眾共同見證這樣一個史實:在7至9世紀,是絲綢之路沿線諸文化不斷的交流、融合以及東西方的多樣文化,造就了吐蕃文明的傳奇。

對於主辦方之一普里茲克藝術合作基金會來說,這次展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這是他們首次舉辦的國際大展。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湯姆·普里茲克先生(Tom Pritzker),還是一位對藏學歷史和考古有著深厚造詣的學者。在過去四十年裡,他與夫人瑪格·普里茲克(Margot Pritzker)及兒子大衛·普里茲克博士(David Pritzker)每年均會前往喜馬拉雅山脈西部地區進行田野考古踏查,並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此外,普里茲克家族與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四川大學等機構合作二十餘年,為西藏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揚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出於對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和熱愛,他們把這個全球唯一的國際大展放在了中國,放在了敦煌。他們對這次展覽充滿期待,希望基金會與國家文物局以及中國文博機構之間的持續合作,將成為中美兩國間文化交流的一座重要橋樑。

大衛·普里茲克博士畢業于英國牛津大學,為普里茲克藝術合作基金會的聯合創始人及首席策展人,他代表基金會與敦煌研究院前院長、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王旭東博士聯合策劃了此展覽。王旭東說:“希望這場多元薈萃、交相輝映的絲路文化大展帶給大家非凡的文化體驗。相信文物多元的、世界的、超越時空、經久不衰的魅力,會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多元文明的相生相長、偕行共進,讓我們共同生活的世界因此而豐富多彩。”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是千年絲綢之路文明交融、文化互鑒帶給我們的啟悟。中美雖相隔萬里,但兩都是相容多元文化的國度,友好交往的歷史已逾百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及中美建交40周年來臨之際,這樣的文化交流盛宴,也旨在促進友誼的薪火代代相傳,交融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





中国書店ホーム 小社出版物のご案内 書籍検索 新聞・雑誌 冬期セール 特定商取引に関する法律に基づく表示 店舗のご紹介 お問い合わせ
Copyright(C) 2000 All Right Reserved By 中国書店 TM
〒812-0035 福岡市博多区中呉服町5-23  TEL 092-271-3767  FAX 092-272-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