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渾源永安寺文物保護與研究(全3冊)
編著者 : 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
出版社 : 文物
定価 : 44,000 円
出版年 : 2022/06 月
渾源永安寺是一座始建于金代,元代重建,明清時期屢有修建,保存有不同時代文物遺存的重要古代建築群。其中,寺院現存主殿“傳法正宗殿”的水陸壁畫保存較為完整,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文化價值。永安寺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安寺作為晉北地區的重要寺院,在歷史上曾多次毀損、重建。現存兩進院落中,主殿“傳法正宗殿”仍保留了元代重建時的建築特徵,其當心間藻井中的上昂做法,與應縣淨土寺金代大雄寶殿藻井中的上昂形制相對應,充分顯示了這一罕見做法的時代傳承和地域特徵。此外,“傳法正宗殿”維修工程中發現的元代建築廡殿推山做法、大木作榫卯結構技術及基礎做法更是填補了建築歷史研究和文物保護工程等領域對這一時期相關做法認識的空白。寺廟中其他建築則主要為明、清時期重修、添補後的遺存。此類建築同樣具有重要價值,是認識永安寺規制變化、地方建築風格、做法特徵的寶貴實物例證。
傳法正宗殿於元延祐二年(1315)在金代大殿基礎上重建,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簷廡殿頂。梁架用材、斗拱製作皆仿金代規範。殿內明間增設天花和藻井,製造精巧。殿內四壁繪滿水陸畫,總面積有164平方米。北壁一字排開畫十大明王,其餘三壁分上中下分層布列“人神行進圖”,諸神皆以組列隊,工整有序。全寺壁畫計有儒、釋、道等各類人物共882個。
水陸畫因水陸法會而制,水陸法會借水陸畫而宣演。水陸法會原本興起於我國南方,肇始者為南朝梁武帝蕭衍。南宋和尚宗鑒所撰的《釋門正統》記述了這樣一則故事:梁武帝之妃郗氏亡,武帝相思甚苦,欲為其做功德超度,夢見一神僧告訴他“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普濟群靈?諸功德中最為第一”。武帝醒後,詢問和尚,“水陸”是怎麼一回事?無人知之。最後,一位叫志公的和尚提醒武帝,“廣尋經論,必有因緣”。於是武帝在法雲殿中廣閱貝葉經,終於發現佛陀弟子阿難與面然鬼王的一段因緣:阿難獨居時,遇見餓鬼面然。面然告之三日後阿難將會死去,且要轉生餓鬼。阿難心中惶恐,遂向面然討教破免之法。面然教他平等施食之法,即向所有餓鬼、婆羅門、仙人每人施一斛飲食,同時供養“三寶”,便可脫離餓鬼之苦,往生天上。梁武帝得此因緣後,取“諸仙致食於流水,群鬼致食於淨地”之義,創建水陸法會。
這部書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三大類。首先它是永安寺資料的集合,主要包含了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是永安寺的歷史資料,蒐集了地方誌書中的有關記載和寺院中現存的碑刻文字,做到了盡可能詳盡。第二方面是彙集了這次修繕工程前、工程中和竣工後取得的全部實測圖紙和照片,無遺漏地表現了建築群和其中主要單體建築的全貌。特別震撼的是測繪了各類大木和斗拱的組裝結構圖和分件圖,不僅僅記錄了文物建築的原狀,而且達到了“教科書”級別的精細準確。協力廠商面是記述了工程過程中的新發現。如為了加固大殿基礎,對個別柱礎下的基礎做法進行了解剖分析,發現了元代類似磉墩的夯築體;在為大木結構卸荷、拆解屋頂時發現傳法正宗殿廡殿屋頂“推山”是空腔結構,可稱為“假厝”,以前在山西只有遼代善化寺大雄寶殿發現過同類構造;在藻井鬥棋中發現了“上昂”類構件;等等諸如此類就不一一列舉了。第四方面是為研究的需要引用了系統的參考資料,最集中的是引用成套的版畫《水陸道場神鬼圖像》,與傳法正宗殿壁畫對照。第五方面是收錄維修工程期間的往來檔和全部會議記錄,按日期編排,形成工程實錄。
第二類內容,它是對於永安寺保護維修工程的全過程記錄。從形式上看,分為“文物保護”和“管理規劃”兩篇,各設若幹標題。從“維修保護工程”角度著眼,書中總結的收穫十分值得重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五方面:首先是工程的管理機構設置,與文物建築保護維修工程的特殊需要高度契合,實現了業主單位、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品質監督管理機構、消防安全機構通力合作的機制。第二在工程程式進度的控制上,勘察設計單位參與施工、品質管制,而且長期駐在工地,實行動態勘測和設計。永安寺維修從立項設計到實施前的技術設計作了很多輪,每-輪都根據新的發現和認識調整了技術方案,這才符合中國木結構文物建築維修工作的實際。第三落實了對傳統營造技藝的發掘和繼承,把“風貌形制”列為建築“原狀”的因素,列人工程品質的標準,對全國文物建築維修都有啟發意義。第四積極選擇引進適合保護需要的技術。如引進聚乙烯醇縮丁醛封護和加固壁畫的技術。第五對一座基本完整的古建築群中的局部復原問題做了有益的探索。
第三類內容是研究。既有相對獨立成篇的對壁畫源流的研究,也散見於其他各章節。比如對“歷史原狀”的判斷,包括了對建築尺度、結構與榫卯、工匠的手法等多方面的研究;比如對各技術要點的多學科研究。總之,做到了將研究貫穿工程始終,它不僅僅是工程的一部分,而且形成了一種制度、甚至是一種習慣。正是這類研究不斷豐富著我國文物建築保護的實踐經驗,經過梳理,成為《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一類文獻的理論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