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三晋石刻大全:運城市永済市巻
編著者 : 董榕主編
出版社 : 三晋
定価 : 33,000 円
出版年 : 2022/01 月
《三晉石刻大全,運城市永濟市卷》
永濟古名蒲阪,傳為舜都。位於山西省西南端,條山南屏,嵋嶺北望,大河西濱,涑水橫貫,史稱“全晉列藩,三河外屏”,“控據關河,山川要會”。自春秋時黃河蒲津渡有浮橋之始,近三千年來一直為秦晉要衝,歷代皆兵家必爭之地。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秦隸河東郡,置蒲反縣,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8)改稱蒲州。盛唐時兩建中都,此後為河中府,是全國六大雄城之一。明置蒲州,隸平陽府。清雍正年間升州為府,別置永濟縣和虞鄉縣。1947年合併,稱永虞縣。1961年複設永濟縣。
永濟文化底蘊深厚,文物遺存豐富,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早在距今80萬年前,即有匼河文化撒播文明。舜耕曆山,都蒲阪,上古明君於此肇興。伯夷叔齊采薇首陽,恥食周粟,二賢墓祠天下祀崇。北朝伊始佛教大興,棲岩、普救、萬固諸寺大德萃集,海內馳名。唐宋之際道家複盛,五老峰黃冠雲集,為道教第五十二福地。金元雜劇《西廂記》更使該地遐邇聞名。明清之時蒲州梆子於此成熟,在北方廣為流傳。永濟人文薈萃,歷代名賢輩出:唐多文士,盧綸、耿、柳宗元、司空圖皆稱文壇大家;宋多畫家,王拙、王居正及馬遠一門五代均為丹青國手;明多官宦,楊博、張四維、韓爌皆居內閣首輔;清多藝人,薛四兒、祁彥子、任金祥堪稱梨園英華。自唐以來,雄踞黃河金三角地區的文化中心千餘年。
《三晉石刻大全,運城市永濟市卷》收錄的永濟石刻共610通,其中現存420通、佚失190通。現存石刻中,以存放地點來分,棲岩寺18通、萬固寺27通、普救寺29通、五老峰28通、扁鵲廟14通、永濟市博物館52通、蒲津渡遺址博物館9通,其餘的散佈於鄉野村外和民戶中。以石刻類別來分:經幢6通、墓誌銘95通、買地券5通、造像碑2通、摩崖石刻6處、碑212通、碣26通、刻石26通、匾額10塊,其餘為雜刻。以時代來分:南北朝4通、隋唐19通、五代3通、宋23通、金16通、元40通、明221通、清260通、民國21通,其餘為當代石刻。以內容來分:有皇帝敕文、制文、牒文、聖旨碑;有官署劄文、榜示、通告碑;有建修廟宇、學堂、祠堂、寺觀、道路、橋樑、城池、河堤的記事和捐施碑;有歷代名人神道碑、故里碑、封敕碑、德行碑、德教碑、墓誌、墓表和烈士碑;有記載水利、教育、交通、災荒、地震、鄉規民約等方面的記事碑;有吟詠寺觀、歌頌名勝的詩文碑碣等。另外,還登記了無文獻著錄全文的佚失石刻目錄248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