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1~82)
編著者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委員会(AddedAuthor)
出版社 : TW中央研究院
定価 : 22,000 円
出版年 : 2011/03 月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ISSN 1029-4740 刊期 季刊、自第39期(民92年3月)起再改為季刊
第七十一期收論文四篇:李達嘉著〈左右之間:容共改組後的國民黨與廣東商人,1924-1925〉、張瑞龍著〈天理教事件與清中葉文化政策的轉變─以嘉慶朝為中心的考察〉、邱正略‧康豹著〈日治時期烏牛欄庄的人口結構與族群關係〉、郭美芬著〈二十世紀初澳洲都市化下華裔社群的「華僑」敘事與政治結社〉,及書評兩篇:李鎧光撰〈張生,《上海居,大不易:近代上海房荒研究》〉、陳聖屏撰〈Mark Harrison, Legitimacy, Meaning, and Knowledge in the Making of Taiwanese Identity〉。
第七十二期收論文四篇:賴惠敏著〈從宗教場所到廟會中心─清代北京藏傳佛寺的演變及其與喀爾喀蒙古王公朝覲貿易的互動〉、李啟彰著〈近代中日關係的起點─1870年中日締約交涉的檢討〉、范礦生著〈社會資本與近代企業生存─以北伐時期山東中興煤礦為中心的考察〉、陳耀煌著〈統籌與自給之間:中共陝甘寧邊區的財經政策與金融、貿易體系〉,及書評兩篇:盧漢超撰〈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謝放撰〈民國公務員俸給福利制度研究的新成果 何家偉,《國民政府公務員俸給福利制度研究(1928-1949)》〉。
第七十三期本期收論文四篇:蔣寶麟著〈中央大學的國民黨組織與國共鬥爭(1927-1949)〉、李宇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英日海運在亞洲國際海域的競爭(1936-1939)〉、黎漢基著〈公債下的社會衝突─1950年廣州人民勝利折實公債研究〉、張啟雄著〈中華民國與國際奧委會的法理主張與事實論述─墨西哥奧運會的正名交涉,1965-1968〉,及書評三篇:王超然撰〈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連玲玲撰〈Danke Li, Echoes of Chongqing: Women in Wartime China〉、夏松濤撰〈李國芳,《初進大城市:中共在石家莊建政與管理的嘗試(1947-1949)》〉。
第七十四期收論文四篇:張寧著〈腦為一身之主:從「艾羅補腦汁」看近代中國身體觀的變化〉、林孝庭著〈朝貢制度與歷史想像:兩百年來的中國與坎巨堤(1761-1963)〉、鍾欣志著〈晚清「世界劇場」的理論與實踐─以小說《黑奴籲天錄》的改編演出為例〉、雷祥麟著〈習慣成四維:新生活運動與肺結核防治中的倫理、家庭與身體〉,及書評三篇:陳耀煌撰〈Mary G. Mazur, Wu Han, Historian: Son of China's Times〉、吳蕙芳撰〈酒井忠夫,《中國日用類書史の研究》〉、林敬智撰〈Micah S. Muscolino, Fishing War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第七十五期收論文四篇:賴毓芝著〈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韓承賢著‧廖振旺譯〈文治之下的抗議:嘉慶四年蘇州士人的集體抗議與皇帝的反應〉、周健著〈陋規與清嘉道之際的地方財政──以嘉慶二十五年清查陋規事件為線索〉、羅士傑著〈地方宗教傳統與「去中心化」的地方政治:重探溫州金錢會事件(1850-1862)〉,及書評兩篇:汪榮祖撰〈王震邦,《獨立與自由:陳寅恪論學》〉、陳永發撰〈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二)》〉
第七十六期收論文三篇:翟志成著〈毛澤東對明代歷史文化的吸取和應用〉、關詩珮著〈翻譯與調解衝突: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英方譯者費倫(Samuel T. Fearon, 1819-1854)〉、曹南屏著〈玻璃與清末民初的日常生活〉,及書評兩篇:汪正晟撰〈Ho-fung Hung, Prote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monstrations, Riots, and Petitions in the Mid-Qing Dynasty〉、張哲嘉撰〈高晞,《德貞傳:一個英國傳教士與晚清醫學近代化》〉。
第七十七期本期收主題演講一篇:張灝撰〈五四與中共革命: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激化〉;論文三篇:張淑雅著〈困境重現之因:1958年台海危機與美國的外島政策再思考〉、林志宏著〈舊文物,新認同─《四庫全書》與民國時期的文化政治〉、段煉著〈「世俗時代」的公共倫理:文化認同與國家忠誠─以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公德觀為中心〉,及書評四篇:汪榮祖撰“Viren Murthy,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Zhang Taiyan: The Resistance of Consciousness”、Joseph Lawson撰“Hsiao-ting Lin, 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A Journey to the West”、陳耀煌撰“Ezra F. Vogel,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Maurice Meisner, The Deng Xiaoping Era: An Inquiry into the Fate of Chinese Socialism, 1978-1994”、郭美芬撰“Chiou-ling Yeh, Making an American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 in San Francisco's Chinatown”。
第七十八期收論文四篇:沙培德著〈民權思想與先鋒主義:民國時期孫中山的政治主張〉、封越健著〈十八世紀徽商典鋪的經營管理與典當制度─以休寧茗洲吳氏典鋪為中心〉、杜麗紅著〈清季哈爾濱防疫領導權爭執之背景〉、李達嘉著〈敵人或盟友:省港罷工的商人因素與政黨策略〉,回應與討論一篇:慕唯仁著‧任致均譯,〈重新思考章太炎與現代性:對汪榮祖教授的回應〉,及書評兩篇:王克文撰,〈金以林,《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曾銳生撰,〈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
第七十九期收論文四篇:賴惠敏著〈十九世紀恰克圖貿易的俄羅斯紡織品〉、 張啟雄著〈東西國際秩序原理的差異 ─「宗藩體系」對「殖民體系」─〉、林蘭芳著〈戰後初期資源委員會對台電之接收(1945-1952) ─以技術與人才為中心〉、黃宗鼎著〈越戰期間中華民國對越之軍援關係〉,及書評三篇:江勇振,〈Tong Lam, A Passion for Facts: Social Survey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tate, 1900-1949 〉、羅週,〈Thomas S. Mullaney, James Leibold, Stéphane Gros, and Eric Vanden Bussche, eds., Critical Han Studies: The History, Representation, and Identity of China's Majority 〉、白若思,〈O. E. Nepomnin, Istoriia Kitaia: Epoha Tsin, XVII-nachalo XX veka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17th-early 20th centuries] 〉。
第八十期共收錄論文三篇:賴毓芝著〈清宮對歐洲自然史圖像的再製:以乾隆朝《獸譜》為例〉、蔡龍保著〈產、官合作下的殖民地經營─以日治前期鹿島組的在台活動為例(1899-1926)〉、彭賀超著〈北洋新軍會操研究〉,研究與討論一篇:李林撰〈「開化」與「殖民」兩套詮釋話語的論爭與困境─兼與John E. Herman教授商榷〉,書評兩篇:侯彥伯撰〈任智勇,《晚清海關再研究:以二元體制為中心》〉、張繼汝撰〈朱英,《商民運動研究(1924-1930)》〉。
第八十一期共收錄論文四篇:關詩珮著〈翻譯政治及漢學知識的生產:威妥瑪與英國外交部的中國學生譯員計畫(1843-1870)〉、楊琰著〈工部局主導下近代上海電力照明產業的發展,1882-1893〉、劉熙明著〈國共內戰期間國軍的指揮權問題:南麻戰役的個案研究〉、陳耀煌著〈社會主義進山村:閩西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革及其困境,1949-1965〉,及書評論文一篇:傅大為撰〈網絡與漣漪:李尚仁,《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劉士永,《武士刀與柳葉刀:日本西洋醫學的形成與擴散》〉;及書評一篇:王大剛撰〈王柯,《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1930年代至1940年代》〉。
第八十二期共收錄論文四篇:李達嘉著〈從抑商到重商:思想與政策的考察〉、潘光哲著〈「殖民地」的概念史:從「新名詞」到「關鍵詞」〉、蕭明禮著〈資源運輸與佔領區航運壟斷體制:以中日戰爭前期東亞海運株式會社的成立與經營為中心(1937-1941)〉、劉曉鵬著〈敵前養士:「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前傳,1937-1975〉;及書評兩篇:林桶法撰〈吳淑鳳等編,《不可忽視的戰場—抗戰時期的軍統局》〉、李福鐘撰〈陳耀煌,《統合與分化:河北地區的共產革命,1921-19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