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台湾城郷建築大観(1860-1960)
編著者 : 徐宗懋図文館主編
出版社 : 新世語文化(TW)
定価 : 33,440 円
出版年 : 2021/11 月
徐宗懋圖文館が製作する「福星台湾歴史画冊」シリーズ全4冊の1冊。 清朝時期・日本植民地時期・光復以後の三部に分けて、台湾各地の建築物や街の写真を掲載する。大部分は日本植民地時期。
建築型態不僅是人類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社會、家庭與個人具體生活所依。台灣建築的時代演變代表著物質與精神的進展軌跡。清代,台灣主要城市是中國式的城堡,最古老的是台灣府城,1885年建省所興建的台北府城也頗具規模,城内建築則是閩南風格為主的官署、廟宇、大宅,以及民居。至於郷村地區,則地主大戶興建巨宅大院,甚至有歌台舞榭的大花園,中等地主則是傳統三合院,一般貧苦的佃農則住在傳統的土角厝或簡窳的稻草屋內。
日本殖民台灣以後,在城市內部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清代的中式古蹟建築,包括城牆、官廟、大宅、街道等,基本上全部拆除,改建仿西式風格的官署、車站、商業與文教機構等,城市格局也成為典型的日本殖民城市,日本居民則住在木造的和式房屋街區。台灣人則住在城市老區的傳統磚房或三合院,農村的建築物分佈則甚少變化,從清代、日本殖民,一直到光復初期,其風貌大體上是一致的。
在呈現以上台灣城鄉建築時代變化上,台灣影像紀錄並不平均。首先,清代的影像本來就十分稀有,只能依靠日本殖民時期的影像資料,如「台灣寫真大觀」、「台灣寫真帖」、「日本地理大系」等。問題是,日本時代是以宣傳日本殖民建設為主要攝影目的,因此主要內容是殖民官署以及殖民的城市風貌,對於大部分台灣人的老建築物,只是附帶地輕描淡寫,對於鄉村台灣人居住情況,其紀錄幾乎是零。因此,技術上我們除了充分運用日本官方和半官方的影像資料外,也盡量補充民間和外國的紀錄,尤其是已經消失的清代建築以及台灣人的城鄉住宅,讓這本畫冊更能夠完整地反映百年台灣城鄉建築變化的風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