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漢書補注(全12册):中国古代史学叢書
編著者 :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上海師範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
出版社 : 上海古籍
定価 : 39,600 円
出版年 : 2022/05 月
《漢書補注》
王先謙加以補注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起漢高祖,迄王莽,通記西漢一代史實(表、志有不限於西漢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市東)人班固(32—92)撰。《漢書》之作,實發端于其父班彪的後傳,班固死時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成,由其妹班昭和郡人馬績補續而成,故清人趙翼說《漢書》“經過四人手,閱三四十年始成完書”。
《漢書》微文奧義,歷來被認為難讀,始出已“多未能通者”,當時一代通儒馬融亦要“伏于閣下,從昭受讀”。因此自東漢起即有人為《漢書》注解,服虔、應劭便各為音義,自別施行。魏晉、南北朝時期,為《漢書》作音注者更多。晉代的晉灼于服、應之外,采伏儼等十四家,辯其當否,集為《漢書集注》十四卷。臣瓚于晉灼之外,增劉寶《漢書駁義》一家,為《集解音義》廿四卷。至東晉蔡謨,則取臣瓚之書散入《漢書》正文之下,自此以降,始有注本。
唐初,顏師古(581—645)受太子承乾之命注《漢書》,在服、應、晉、臣、蔡五種注本的基礎上,增以荀悅《漢紀》、崔浩《漢紀音義》和郭璞《司馬相如傳》注,並資取其叔父顏秦游《漢書決疑》之義,彙集前二十三家注解,揆之諸說,參以己見,發明駁正,而成集一代大成之作,號為班氏忠臣。顏注問世以後,至宋,雕板興起,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命官分校三史,校畢,就杭州鏤板,是為淳化本,此《漢書》有板本之始。此後官府多次選官校勘,遂有景德監本、景佑刊誤本、熙甯本、宣和園子監本、乾道本等。其間對後世《漢書》流傳影響較大的,有餘靖的景格刊誤本、宋祁在其基礎上又增十五家而成的宋祁校本。同時民間摹刻以市易者滋多,南宋甯宗慶元年間(1195—1200),建安人劉之問取宋祁校本,別用十四家本參校,采人蕭該音義、司馬貞索隱、三劉刊誤等,刊印而成建安本。明代的官私刻本疊出,官本如取建安本而刊落甚多注文的南監本,私家本有毛氏用建安本但刪除了三劉刊誤、景佑刊語而成的汲古閣本,此外還有汪本、閩本、德藩本等。入清,《漢書》注本主要沿著兩條系統流傳,一是乾隆四年,取南監本別加考證而成的武英殿本,即補注中的官本,一是同治年間,金陵書局重印汲古閣本而成的金陵書局本。以上便是《漢書補注》出現前,漢書注釋、校勘、版本流傳的大致線索。
王先謙“自通籍以來,即究心班書,博求其義”,積三十餘年精深功力,在顏注的基礎上,廣征博引,再次全面總結了歷來尤其是清代學者對《漢書》的研究成果,直接引據的宋、清學者達67位,基本囊括了顏注之後學者的研究。雖繼承了顏注,但不盲從,對顏注的失當多有駁正。對引據的宋、清學者的論點,也常有考辨,並非單純的羅列與堆砌。學界評說《漢書補注》是迄今《漢書》注釋最為完備的本子,堪稱允當。李家驥先生甚至認為,“總的說來,《漢書補注》已基本結束了《漢書》的注疏”。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漢書》標點本,用《漢書補注》本作為底本,惟限於當時歷史條件,僅收入顏師古注而未收王先謙補注。今則彙集專家,以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氏虛受堂刻本為底本,吸納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百衲本、中華書局標點本以來的研究成果,將《漢書補注》全本予以整理標點出版,以惠學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