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志銘拓本精品研究手稿(全5冊)
編著者 : 周贊
出版社 : 湖北美術
定価 : 34,400 円
出版年 : 2021/01 月
南北朝から隋唐時期のものと考えられる新発見の石碑拓本(墓志銘)を収録。巻1は宇文貞、長孫盛・長孫懿、巻2は王女節、沈従道・虞氏夫妻、馮中庸、巻3は史融、皇甫文房・裴氏夫妻、巻4は魏基・王淑夫妻、韓汯・李氏夫妻、巻5は李王、暢庭詵、殷秦州・殷日徳を収録。書体は隷・楷を中心とし、書風は欧陽詢、褚遂良、唐隷、鍾繇小楷などがある。
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周贊《志銘拓本精品研究手稿》一書代表了一位青年學者在這方面的有益探索,這一探索的成功之處或者說本書的特點可歸結為“會通絕學”四字。在某種程度上,該書為獨特傳統文化的傳承開拓了一條有效的路徑。
作者在《自序》中引吳戰壘先生的話:“中國的學問許多是相通的,治學也貴在能通,打破間隔,四通八達。”這套《志銘拓本精品研究手稿》的完成,正是作者一直堅守這份追求的結果。閱過《志銘拓本精品研究手稿》的讀者當會有一種共同的觀後感:在學科分類日益精細化的今天,大力扶持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等“冷門絕學”,同時打破學術壁壘,全面提升“冷門絕學”的學術素養。
本套叢書在載體形式上的另一大特點是在天頭地腳及兩邊空白處所書寫的大量題識和批語。殊不知,中國古代的學者通常是通過批點、箋識、題跋等方式表達學術觀點的。這種讀書治學方法也有著異乎尋常的優越性:讀書和治學以古籍為載體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有些批點雖片言隻語,卻可畫龍點睛;有些批註則洋洋灑灑,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其所達到的學術深度絲毫不亞于現代學術論文。本書作者較好地繼承了中國古人的這一傳統,立足於版本、文字的校勘,結合詞彙的訓詁、章句的分析和對作品內容的理解,明辨事實、論斷是非,在適當的位置留下批語和箋識,對篆書銘文則以朱筆標明正書,在古籍模擬的意義上做到了內容和形式相結合,有效地增強了版式的美感和表現效果。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新時代,這種批註、批校的方式無疑是值得提倡和嘗試的。
《志銘拓本精品研究手稿》絕非僅僅限於書法藝術的呈現和一般的文字校勘,而是一部凝結了作者心血的學術型著作,其學術造詣的取得得益于作者多年在書法技藝上的錘煉,也得益于作者在金石學、文字學、文獻學和歷史學等領域的長期積累。近年來,隨著新出土墓誌數量的增長,有關墓誌著錄、整理和研究的成果很多,其中一些成果在與墓誌相關的歷史考證、文字校勘、語言學辨析、社會文化研究、書法藝術揭示等方面做了較深入的探索。但是,相關研究往往側重於某一個側面或某一個具體的專業領域,能使碑銘、墓誌的魅力得以綜合體現的優秀成果並不多見。總體上看,現有成果與傳統金石學成果尚無法比肩。究其原因,與現代學科體系建立後因專業方向的細分而導致的傳統文化領域的“通才”缺失有莫大的關係。當今幾乎不可能再出現乾嘉學者那樣學問精深的通才。中國傳統文化在某種意義上是整體和連續的,清代金石學家,如丁敬、桂馥、翁方綱、阮元、黃易、錢坫、鄧石如、伊秉綬、陳鴻壽、包世臣等無不是藝學皆精的“通儒”,他們中很多人同時也是清代書法的領軍人物。即使到了晚清、民國,在社會各界,此類通才型的人物也大量存在,如張之洞、端方、陳介祺、何紹基、張裕釗、潘祖蔭、吳昌碩、梁啟超、王國維等皆是。即單從書法的層面言之,有生命力的書法作品其實包含“學”和“藝”兩個層面,“藝”是熟練的技藝,“學”在本質上是書者的人文底蘊和文化修養。“學”可以養“藝”,“藝”可以承“學”。只有“學”“藝”相長,才可合書法之“道”,從而才有可能產生不朽的書法。
卷一:《北周宇文貞志銘》《魏長孫盛隋長孫懿志銘》
卷二:《唐陳叔達夫人王女節志銘》《唐沈從道與虞氏夫妻志銘》《唐馮中庸志銘》
卷三:《唐皇甫文房裴氏夫妻志銘》《唐史融志銘》
卷四:《唐魏基王淑夫妻志銘》《唐韓汯李氏夫妻志銘》
卷五:《唐李王志銘》《唐暢庭詵志銘》《唐殷秦州殷日德祖孫志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