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周必大集校證(全八冊)
編著者 : 王瑞來編校
出版社 : 上海古籍
定価 : 40,000 円
出版年 : 2020/11 月
16開平裝
有宋一代,為中國文化之鼎盛之時,集部昌盛。宋代集部的整理向為古籍整理的重要領域。如《蘇舜欽集》、《歐陽修詩文集校箋》、《張先集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蘇洵《嘉祐集箋注》、蘇轍《欒城集》、秦觀《淮海集箋注》等,數十年來,宋代重要文人的別集陸續皆得以整理出版。
《周必大集》的整理是水到渠成之事。宋人別集、詩文集之整理,首先受到重視的是蘇軾、歐陽修、蘇轍、王安石等人,其次是朱熹、李覯、柳開、周敦頤等人,最後才是李綱、周必大等人。近年來,隨著宋代文學、史學、理學研究的深入,宋代文學家、哲學家乃至政治家的集子普遍得到重視。尤其是宋史研究,沿著對“祖宗家法”、心學理學、變法黨爭等路徑逐漸走向深入,對史料的深入開掘也勢在必行。總而言之,宋代集部的整理大概是先北宋而後南宋,先詞章而後政治。
南宋開禧二年(1206),周必大去世近兩年之後,生前所作詩文由其子周綸結集初刊,體例一依周必大主持校勘之歐陽修文集。不過,據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所言,“其間有《奉詔錄》、《親征錄》、《龍飛錄》、《思陵錄》,凡十一卷,以其多及時事,托言未刊”。知吉州鄭寅於嘉定十年(1217)補刊,從而形成《周益公集》二百卷、年譜一卷、附錄一卷的基本形態。由於卷帙過多,刊印數量不多,並且據陳振孫在福建抄錄時“全書然猶漫其數十處”來看,刊刻品質未必很好。周必大集在元明之世未曾刊行,多以傳抄方式流傳。明抄本現存數種,其中以國圖所藏澹生堂抄本最為聞名。迄至清世,方有歐陽棨感恩周必大刊刻其祖先歐陽修文集,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和咸豐元年(1851)分兩次完成了《周益國文忠公集》的刊刻。除了宋刊殘本之外,歐陽棨刊本為唯一的較為完整的周必大集刊本。
周必大著作等身,文集、著作存世者達二百卷之巨,堪稱宋人全集之最,比李綱《梁溪集》一百八十卷還要多。卷帙浩繁則刊刻不易,周必大集之初刊由其子主持,其後數百年未有刊刻,到清代才重行付梓。刊刻不易則流傳不廣,宋刻本今之存世唯殘存三分之一。如此則初刊之宋刻本殘缺,元明二代數百年未有刻本,清代才有刻二百卷全集本及四庫全書抄本流傳,周必大全集欲求一善本作底本而不可得。因故,周必大集之整理首先要克服浩繁之篇幅,其次要面對善本之闕失。這就是周必大集久久未能整理的原因。
為以上原因而《周必大集》久未得到整理面世,是宋代文史研究的損失。王瑞來先生對周必大全集二百卷作校證,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這對宋代文史學界來說是好消息。周必大為“四朝宗臣”(趙括語),“謀大事,決大議,非凝定有立者不能也”。他以文章起家,登進士科,曆宦地方,入為起居郎,做到宰相,其詩文為南宋文壇盟主,其奏議關乎朝廷大事、大議,在在皆文學、歷史學研究之需。經過統一規範的整理後,周必大全集中,早入學者之眼的《省齋文稿》、《平園續稿》、《二老堂詩話》將得到更深入的研究,較少為人採擷的“曆官表奏”、“政府應制稿”、“奏議”、“書稿”等則將為南宋政治史、制度史研究提供良便使用的第一手史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