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 092-271-3767
MAP 中国書店ホーム 小社出版物のご案内 書籍検索 新聞・雑誌 特選古書 特定商取引に関する法律に基づく表示 店舗のご紹介 お問い合わせ

書籍詳細 [前のページへ戻る]



書名 : 中国歴代職官別名大辞典(増訂本)
編著者 : 龔延明
出版社 : 中華書局
定価 : 19,000 円
出版年 : 2019/04 月

【目次】
凡例
序论
词目表
正文
初版后记
增订版后记

作者简介:
龚延明,1940年生,浙江义乌人。196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同年八月留校任教,投笔从戎十二年后于1974年重返历史系任教。现任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杭州大学钱江学者特聘教授。龚先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官制史与科举制度文献整理与研究,代表作为《〈宋史职官志〉补正》、《宋代官制辞典》、《岳飞评传》、《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中国历代职官科举研究》与《宋登科记考》。

【官僚】 (春秋) 僚属通称。 《国语·鲁语》 下:“今吾子之教官僚。” 韦昭注:“此景伯之属下僚耳。” (汉以下) 官员通称。 《汉书·兒宽传》:“除为从史。”颜师古曰:“从史者,但只随官僚,不主文书。”《后汉书·孔融传》:“时隐核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晋书·礼志》中:“其内外官僚皆就朝晡临位。” 《陈书·徐陵传附弟孝克传》:“自晋以来,尚书官僚皆携家属居省。”《旧唐书·李峤传》:“奏置员外官数千人,至是官僚倍多。”《旧唐书·刘祥道传》:“国家富有四海,已四十年,百姓官僚,未有秀才之举。”《明史·礼志》七《大朝仪》:“谨率文武官僚敬祝万岁寿。” (唐以下)东宫与王府官别称。 《旧唐书·唐休璟传》:“寻转太子右庶子,依旧知政事。 以契丹入寇,复拜夏官尚书。 ……时中宗在春宫。 ……中宗即位……又以官僚之旧,赐实封三百户。”《宋史·张阐传》:“孝宗在王邸,帝妙选官僚,谓‘庄重老成无逾阐者',改命祠部兼建王府赞读。” 《明史·杨守陈传》:“孝宗嗣位,官僚悉迁秩。 执政拟守陈南京吏部右侍郎……上疏曰:‘臣恭忝官僚。'”
【官告院】 (宋)元丰改制前,全称为兵、吏、司封、司勋官告院。 元丰改制后即称官告院,属吏部。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之五:“《两朝国史志》:官告院提举一人,以知制诰充,判院一人,以带职京朝官充,掌兵、吏、勋、封官告,各以本司告身印印之。”同前书《职官》一一之六:“兵、吏、司封、司勋官告院,国初于右掖门东廊置院,四司告身司案并集于此,以备中书除改,本司郎官各主其事。 ……太祖乾德四年四月诏:‘重定官告院所用内外文武官告身绫纸、标轴。'”《宋史·职官志》三:“元丰官制行,四选皆用吏部印,惟蕃官则用兵 部 印。 …… 大 观 并 归 尚 书 省, 政 和 仍 归吏部。”
【官制局】 (宋)神宗仿《唐六典》改官制,于元丰三年(1080)六月设详定官制所,便称官制局。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八,元丰五年四月癸酉:“神宗喜观《唐六典》。 一日,谕珪等:‘朕欲仿《唐六典》,酌今之宜,修改官制。'时蔡确为参知政事,与珪力争赞行之,设官制局。”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神宗元丰三年九月乙亥》:“详定官制所上以阶易官《寄禄新格》。”
【官制所】 (宋)详定官制所简称。 神宗皇帝为改革官制而临时设置。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六之九九:“先是,官制所到(言):医官院为翰林院(子局),唯使、副、尚药、奉御依旧外,直院而下,隶太医局。”宋曾巩《曾巩集》卷三二《请给中书舍人印》:“臣检会中书外省,昨准门下省送到详定官制所状内事件,有合申明下项:一、检会官制所元丰四年十月七日上殿札子,元拟门下省印、给事中印……”
【官啬夫】 (秦)一官(一个部门或一个具体单位)之长。 或称吏啬夫,诸如仓啬夫、库啬夫、田啬夫等各种负责一方面事务的啬夫的总名。 《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官啬夫、冗吏皆共赏(偿)不备之货而入赢。”裘锡圭《啬夫初探》(刊《云梦秦简研究》):“秦律把仓啬夫、库啬夫、田啬夫等各种负责某一方面事务的啬夫,总称为官啬夫,与官啬夫相对的是县啬夫或大啬夫。”

凡 例
一、本辞书收词时限,上起三代、下迄清末。内容包括中国历代王朝国家管理机构正式官名的各种别称,共计收词近万条,然同一条目,由于朝代变迁,内涵有所变化,因而往往包含数条、十几条,甚至几十条子目。例如“宰相”条目,除辽代曾用为正式官名外,从先秦到明清,它分别为太宰、丞相、相国、三公官、尚书左右仆射、录尚书省事、三省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正式官名的别名,其子目达34条。全书词条倘以子目计,总条数当在30000条以上。
二、职官别名之限定,包括职官简称、总名与别称。职官简称,如:唐代“中尉”,乃“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简称;宋代“中书”,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宰相办事厅)”简称;元丰改官制后,“中书”为“中书省”简称。 职官总名,如:(汉)“三老”,为“郡国三老”、“县三老”、“亭三老”之总名;(唐宋)“大两省”,乃“左、右散骑常侍”,“给事中”,“左、右谏议大夫”之总名;(唐宋)“小两省”,为“门下省起居郎”、“中书省起居舍人”之总名。 职官别称,如:(唐宋)“侍中”别称“大貂”,“左、右散骑常侍”别称“小貂”。 (宋)“御史中丞”别称“中司”、“中宪”、“台丞”、“独座”、“司宪”。(元) “肃政廉访使” 别称“宪节”。 (明) “巡抚” 别称“抚院”。(清)“值班掌收发事件的军机章京”别称“老班公”,等等。
三、每一词条释义项,皆冠以朝代,以标明该职官别名产生、流行的时间段;同一条目在同一朝代的不同义项,则用(1)、(2)、(3)加以区别。 词条立项与释义,注明资料出处,并附以书证,做到言必有据。 常用的“二十五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籍,为了省文,不注明卷数,但用系年、系月,或传、志、表、纪。 如《汉书·司马相如传》、《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八年十二月》、《明史·太祖纪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天圣元年十一月己未》等等。
四、历代职官别名相同之通条,列举重要朝代有典型意义的别名,难以从先秦至明清,或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每个朝代皆一一罗列。 同一词条因朝代演变涵义有变化者,则列出不同义项,以保证释义的准确性。
五、本书正文按词条的首字笔画数和起笔形一丨丿、顺序排列。
六、历史纪年采用旧纪年,并括注公元纪年。
七、本辞典取资引用之书,上自先秦卜辞、金文、典籍,下至明清小说、笔记,举凡经、史、子、集四部图籍,皆为笔者沉潜搜罗之渊薮;旁及出土文物、文献与今人研究之成果。

增订版后记
小小十年,弹指一挥间。
十年前,《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在上海问世,经读者的双手,出版社编辑的案头,学者的书桌,图书馆的书架,林林总总的线上线下书店,从黄浦江走向全国,走向大洋彼岸,结识了不少读者。
她已成了中国古代职官别名释难解惑的无声导师。 我曾因此得到过点赞:
《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收录了上起三代、下迄清末中国历代王朝国家管理机构正式官名的各种简称、总名和别称,加以释义、溯源,并编成汉字笔画字头索引,是有史以来部关于职官别名的专门性研究论著和工具书,其学术价值非同凡响。 无论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体例、构思,都是以往相关制度工具书不能相比的。
又有书评称:
《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为古籍整理、古诗词的读解以及名物称谓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把金钥匙,这是一部既适合大众又便于专业研究的多功能官制工具书。 它的出版受到读者欢迎,被誉为在辞典领域中“树立起了又一座丰碑”。
也有热情读者,来函提供他新发现的职官别名,给我寄来,冀再版时予以补充。 《辞典》中存在的差错,也经细心读者指出了书中引用的唐诗,有的篇名搞错了。 这对我的职官别名研究,既是支持也是鞭策。
也许因为在学术上做出了一点贡献,浙江省授予《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小小十年,《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经受了读者的检验,受到广泛欢迎,既肯定了她的成功,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和可以提升的空间。
十年后,有幸得到中华书局历史室副主任胡珂、副总编辑兼古籍中心主任张继海的推荐,中华书局领导慨然接受在该局出版增订本《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
中华书局,给了我一个修订的机会。 我十分珍惜这个机会。 在增订过程中,我将这些年来,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已在案头初版书中作了标记的差错,加以订正;并利用研究工作新发掘的近 300 条职官别名,予以补充。 这就是现在重新面世的增订版《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
在中华书局鼎力支持下,经责编许桁严谨的编审、校改,和校对组明察秋毫的严格校对,使之订正了初版中存在的文字讹误,保证了书稿高水平的准确率,并能及时而顺利地出版。 在此深表谢意!
上海初版——北京再版,从繁华熙攘、世界大都市的黄浦江边,到注目、长城之畔的首善之府,连着的是奔流不息的长江运河,它们伴随着的正是学术生命不息的律动,永不停止前进的学人步伐,和有魄力、有远见、有担当的、铸造中华文化精品出版社,善于吸纳活水的追求。
小小十年过去了,又将迎来小小十年,愿《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将结识更多的朋友!
,承蒙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先生欣然命笔,为增订本题写书名,拙著因此大为增色,我深感荣幸,谨致以诚挚的感谢!





中国書店ホーム 小社出版物のご案内 書籍検索 新聞・雑誌 冬期セール 特定商取引に関する法律に基づく表示 店舗のご紹介 お問い合わせ
Copyright(C) 2000 All Right Reserved By 中国書店 TM
〒812-0035 福岡市博多区中呉服町5-23  TEL 092-271-3767  FAX 092-272-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