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退渓先生文集栗谷先生全書合刊(全18冊)
編著者 : 王強主編
出版社 : 鳳凰
定価 : 300,000 円
出版年 : 2017/12 月
中国儒学自北宋以後,相継出現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康節等人,逐漸形成不同於漢唐儒学的規模,世称理学、新儒学。数伝之後,朱熹継周、程而集其大成。十三世紀,以朱子学為主要内容的新儒学伝至朝鮮地区,十六世紀出現李滉、李珥,両人先後相接,講学、著述,奠定了独立的朝鮮儒学伝統。
李滉,字季浩,明弘治十四年(朝鮮燕山君七年,公元1501)生於礼安県温渓里。李滉幼年随叔父読書,年譜記其読《論語》至“弟子入則孝,出則弟”章,自警説:人子之道,当如是矣。其秉性頗類朱子。嘉靖六年(中宗二十二年1527),李滉赴慶尚道郷解進士試,得第一。十三年(1534)三月,及第出身,選補承文院権知副正字。出仕以後,先後任宣務郎、弘文館副修撰、経筵侍読、弘文館応教、丹陽郡守等職。在当時的時局下,或者并不能有所作為,他写信給友人曹植,説自己願意 “抱負墳典”,投於故山。(与曹植書)嘉靖二十五年(明宗元年 1546)二月,李滉請仮回郷葬叔父,因病未能及時還朝,遭到解職。年底,他在故郷的渓旁築養真館,将渓水俗名“兎渓”改為“退渓”,因以自号。
退渓早年為学,很重視宋儒真徳秀編訂的《心経》,他晩年作《心経後論》,説自己感発興起,多得其力。其晩年為学,則一意宗朱。他先後編輯了《朱子書節要》、《啓蒙伝疑》、《宋季元明理学通録》等述朱、尊朱的文献。嘉靖二十九年,他退処郷間,甚至在自己居住的寒栖庵前取朱子“天光云影”詩義鑿了“光影塘”。
嘉靖三十二年(1553)底,退渓与鄭之云商量改訂“天命図”。宋代儒学的図説伝統始自周敦頤《太極図説》,朱子表彰此図,曾引来陸象山的不満,後世学者多依違両可。但朱子文献伝至朝鮮以後,朝鮮儒家学者却発現図説是方便的做法。早於退渓一百多年,権近(1352-1409)就根据“周子之図”、“章句之説”作為《入学図説》。鄭之云“天命図”有図有説,据其自述,其図起初不過是其兄弟家居講習的依据,“初非欲示諸人而作也”。退渓聞有此図,数数求観,後両人相与改訂。三十九年(1560)十一月,退渓迎来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学術論争。他与奇高峰就儒家経典中“四端、七情、理気”等問題展開了反復弁論。
隆慶二年(宣祖元年 1568)七月,退渓受召入都,上《戊辰六条疏》,後世学者多据此討論退渓的経世思想。同年十二月,退渓将生平所得裁為《聖学十図》上宣祖。十図分別為:太極図、西銘図、小学図、大学図、白鹿洞規図、心統性情図、仁説図、心学図、敬斎箴図、夙興夜寐箴図。十図多述而不作,大体仍旧貫而稍有潤色,退渓所以取裁之義則見於図説之後的按語。其中心統性情図包括三図,其第二、第三図為退渓自作,可以看作是与奇高峰争論的総結,也是張載“心統心情”説的発展。
隆慶四年(1570),退渓郷居,与諸生講解《啓蒙》、《心経》,十二月,嘱弟子帰還借他人的書籍,令兄子李寧書遺戒:辞礼葬,勿用碑石,墓前用小石書“退陶晩隠真城李公之墓”,其後略叙世系、志行,如《家礼》所云。辛醜酉時,終於寝。
李珥,字叔献,号栗谷,明嘉靖十五年生(朝鮮中宗三十一年 1536)。其母申思任堂(1504-1551),工詩文、書法、絵画,是韓国歴史上賢妻良母的典型。栗谷早慧,在家就申夫人受学,七歳学属文,已斐然成章。(見年譜録引録《陳復昌伝》,為七歳時作)十三歳中進士解。
嘉靖三十三年(明宗九年1554)三月,因為懐念母親申夫人,“孝思罔極,不能自克”,栗谷入金剛山,学仏法,習静坐。後自悟其非,帰着《自警文》,其首条説:先須大其志以聖人為准,則一毫不及聖人,吾事未了云。三十七年(1558),栗谷謁退渓於礼安陶山,他的学問与風度想必給退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退渓事後語人,以為“後生可畏”。四十三年(1564),栗谷明経及第,其先後応試,九為魁首,当時称為九度状元公。拝戸曹佐郎。
栗谷出仕以後,“屡入台垣,多所論列”,数数上時務疏。隆慶三年(宣祖二年 1569)九月,又進《東湖答問》十一条:一 論君道;二 論臣道;三 論君臣相得之難;四 論東方道学不行;五 論我朝古道不復;六 論当今之時務;七 論務実為修己之要;八 論弁奸為用賢之要;九 論安民之術;十 論教人之術;十一 論正名為治道之本。他的論学友則有奇高峰、成渾等人,対《大学》、四端、七情、理気等問題的討論数数見於年譜的記載。
万歴二年(1574)正月,栗谷昇右副承旨,上《万言封事》,為栗谷経世思想的重要文献。三年(1575)九月,進呈《聖学輯要》。全書“輯経史要語,切於学問政事者,次第匯分,凡五篇”,一曰統説,合修己治人而言,即大学所謂明明徳新民止於至善也;二曰修己,述大学明明徳之義,有十三小目;三曰正家,即大学所謂斉家,有八目;四曰為政,即大学治国平天下之義,有十目;五曰聖賢道統;
万歴四(1576)年,栗谷退帰郷里,“有一二学徒相従”,乃略叙“立心飭躬,奉親接物之方”,編成《撃蒙要訣》,又議立郷約会集法。六年(1578),取福建武夷山大隠屏名義,作隠屏精舎,倣朱子《武夷棹歌》作《高山九曲歌》,又擬於精舎之北立朱子祠,以静庵、退渓従祀。七年,編成《小学集注》。八年五月,撰《箕子実紀》。九年十月,昇資憲大夫戸曹判書,年底,編訂《経筵日記》。十年拝兵曹判書。次年二月,陳時務六条,又請預養兵十万以備不虞。経筵啓曰:国勢之不振,極矣。不出十年,当有土崩之禍。後来不出十年,果有壬辰倭乱。十二年(1584)正月十六,疾終,臨歿“諄諄如夢中語,皆国事也”。
退渓、栗谷都尊朱子而成於篤信固守。退渓的《聖学十図》首太極図説,与朱子《近思録》相同,在末尾按語中引平岩葉氏説也是出自《近思録》同章葉采注。小学図、白鹿洞規図、仁説図、敬斎箴図都是朱子文献。退渓為各図所作之按語也多述朱子之意。栗谷《聖学輯要》取材恢弘,也処処可見尊朱的痕跡。書中取四書語多用朱子的注釈,取周子、程子、張子語同《近思録》則多用葉説。第五篇“論聖賢道統”之命意則同《近思録》第十四巻,所不同之処,在《近思録》述道統以待後学之興起,《輯要》則以伝道之責望宣祖。根据後学記載,栗谷常常説,自己“幸生朱子之後,学問庶幾不差”。
対於道学在朝鮮地区的発展,栗谷也有自己的認識。在答弟子問中,他説“権近《入学図》,似甚齟齬。鄭圃隠号為理学之祖,而以余観之,乃安社稷之臣,非儒者也。然則道学自趙静庵始起,至退陶先生,儒者模様已成矣。然退陶似遵行聖賢言語者,而不見其有自見処。花潭則有所見,而見其一隅者也。”這段叙述可以視為栗谷的学術史論。他在与友人論学書中也説退渓有“依様之味”。這不応該被片面地看做貶辞,因為在儒家伝統中,篤信固守者,多有学術伝承之功,其由此而深造自得者,歴代也不乏其人。
退渓、栗谷対儒学的表彰与践履很快成為朝鮮地区儒家後学的典範。二人分別於光海君二年(1610)、粛宗八年(1682)配享文廟。到十八世紀,姜必孝(1764-1848)秉師説,在静庵、退渓、牛渓、栗谷四人的著述中輯其精要,倣朱子《近思録》編為《近思後録》。同時有李漢膺編《続近思録》,以退渓継朱子、南軒、東莱之後,以為退渓“倡斯道於東方,実紹洛[門<虫]之嫡伝”。
退渓、栗谷文献,是整体儒家学術的一部[イ分]。在中国大陸地区,退渓集先後有節要本、訳注本問世,然皆流通不広。今将旧刻本《退渓先生文集》与《栗谷先生全書》合為一編,影印出版。鄭之云《天命図説》在《退渓先生文集》中有“天命図説後叙”并附新、旧二図,(見《文集》巻四十一)非原図全本,本編以旧刻全図附於《文集》之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