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 092-271-3767
MAP 中国書店ホーム 小社出版物のご案内 書籍検索 新聞・雑誌 特選古書 特定商取引に関する法律に基づく表示 店舗のご紹介 お問い合わせ

書籍詳細 [前のページへ戻る]



書名 : 絲従東方来:隋唐洛陽城東運河両岸的胡人部落与絲綢之路的東方起点
編著者 : 張成渝、張乃翥
出版社 : 文物
定価 : 16,500 円
出版年 : 2022/12 月

絲從東方來

洛阳在东西方丝绸贸易中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学优势的揭示,是本书学术研究的目标之一。这其中的一个重点的问题,便是崇义乡、感德乡两个胡人侨乡兴生聚落因大运河输丝而形成与扩大的人文成因。所以,本书回溯北魏“四里”“四坊”沿伊洛河岸边而设置的地望选择取向,实亦指出隋唐东都继承魏晋运河模式的都城水文传统。在此基础上,本著从唐都洛阳定鼎门遗址大规模骆驼蹄印痕迹的考古发现,管窥交通史视域下展现出的李唐王朝对丝绸贸易市场管理职能及行政责任职能的重视--只有经过国家市场“税后贸易”的驼运,始能享受唐属丝路全程的行政服务--这无疑会降低驼运贩丝的总体交通成本。这样看来,当年洛阳城东漕河两岸感德乡、崇义乡胡人部落推波助澜而形成的“税前贸易”,只能视为国家行政贸易之后的一种辅助贸易形式。而所有这些官、私贸易,都依赖于南运河对丝绸之路“水文输丝”的对接。洛阳之处于丝路枢纽地位的城际职能,自不待言地显示着它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人文价值。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世界资源置换需求视域下东方丝绸产业的文化学梳理
(一)考古人类学视域下中国早期蚕丝遗物的时空分布
1.商殷时代的丝绸业
2.西周时期的丝绸业
(二)先秦、两汉时代汉地丝绸产品的出土分布
1.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绸遗存
2.两汉时期的丝绸遗存
(三)中古时代汉地丝绸产品的生态状况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遗迹
2.隋唐时期的丝绸遗迹
(四)西域出土文物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1.域外出土丝绸辑绎
2.国内西陲出土丝绸辑绎
(五)小结
第二章 上古时代东西方社会往来的回溯
(一)仰韶文化以来出土文物带给我们的思考
(二)良渚文化遗址的文明启示
(三)殷墟藏玉与东西方社会的人际往来
(四)周穆王西游:东方国家西域意识的确立
(五)小结
第三章 两汉以降中原交通西域的历史景貌
(一)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一个中西社会往来的新时代
(二)公主和番,沟通汉胡民族交往与血缘融合的国家运筹
(三)长城、烽燧、屯田、司禾,两汉经营西域交通的建设性构思
(四)文物遗迹视域下的两汉中外社会往来
(五)西域异物及杂艺、教团的东来,是中外物质和精神领域资源沟通的必然
(六)文献记事视域下汉晋丝路人际的典型画卷
1.在这些人类生存资源的传输流量中,以“衣食生计”为主体的物质交换,毫无疑问占有着绝对优先的人际份额
2.佛法东来及国家文教的西传,揭开了东西方世界意识形态相与融合的时代
(七)小结:汉晋时期中外社会往来的高涨起因于东西方资源流转的扩大
第四章 北魏洛阳城南“四夷馆”的文化人类学启迪
(一)文献视域下一个马上民族对中外资源赋存的国家取向
(二)历史文化遗存与北魏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内典纪事与北魏中外佛教之往来
(四)小结
第五章 杨隋时代中外经济交往对丝路构建的国家突破——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对东都财赋价值的开发
(一)中国早期漕运之回溯
(二)一项贯通中国南北而汇织东都的大运河,开启了东西方丝绸贸易的新时代
(三)从河西走廊到东都,络绎不绝的招徕胡人的“国家”集市,形成了一道靓丽于东方的人文风景线
(四)历史文献与隋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五)考古遗迹所反映的隋代中外文化交流
(六)隋代中西交通史上一个典型案例的研究
(七)小结
第六章 唐代洛阳地区胡人部落的人文地理学分布,印证了大运河输丝贸易国家职能的确立
(一)文献纪事和文物遗产的历史信息,折射了唐代中外人际往来及文化交流的高涨
1.汉籍文献中的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料
2.洛阳文物遗迹与中亚文化东渐中原的互证
(二)阿罗憾墓地:一位大唐帝国请迎而来的波斯贵族与东都胡人的政治建树
(三)伊水之畔的安菩萨墓葬:唐代“六胡州大首领”墓地选择的人文背景
(四)洛都城东两处胡人侨乡的设立,体现了唐廷对漕河两岸胡人聚落的国家认可
(五)定鼎门遗址内的晚唐密集驼印,揭示了东都胡人商贩的逶迤喧嚷、鹘飞云集
1.东都胡人信教社团在伊洛河两岸的集聚
2.洛阳文物视域下的东都胡人生活形态
3.诗文叙事里的东都胡人生活形态
4.洛阳宗教遗迹视域下东来胡人的信仰世界
(六)丝绸贸易的高涨,刺激了封建国家对洛都城东漕运管理的升级
(七)文化遗产中的人事回顾:洛阳出土历代胡人史料集锦
(八)小结
第七章 “资源分配律”是我们认识、解析人类生计取向的学理依据
后记

洛陽在東西方絲綢貿易中得天獨厚的人文地理學優勢的揭示,是本書學術研究的目標之一。這其中的一個重點的問題,便是崇義鄉、感德鄉兩個胡人僑鄉興生聚落因大運河輸絲而形成與擴大的人文成因。
所以,本書回溯北魏“四裡”“四坊”沿伊洛河岸邊而設置的地望選擇取向,實亦指出隋唐東都繼承魏晉運河模式的都城水文傳統。
在此基礎上,本著從唐都洛陽定鼎門遺址大規模駱駝蹄印痕跡的考古發現,管窺交通史視域下展現出的李唐王朝對絲綢貿易市場管理職能及行政責任職能的重視——只有經過國家市場“稅後貿易”的駝運,始能享受唐屬絲路全程的行政服務——這無疑會降低駝運販絲的總體交通成本。
這樣看來,當年洛陽城東漕河兩岸感德鄉、祟義鄉胡人部落推波助瀾而形成的“稅前貿易”,只能視為國家行政貿易之後的一種輔助貿易形式。
而所有這些官、私貿易,都依賴于南運河對絲綢之路“水文輸絲”的對接。洛陽之處於絲路樞紐地位的城際職能,自不待言地顯示著它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的人文價值。
第一章 世界資源置換需求視域下東方絲綢產業的文化學梳理
(一)考古人類學視域下中國早期蠶絲遺物的時空分佈
1.商殷時代的絲綢業
2.西周時期的絲綢業
(二)先秦、兩漢時代漢地絲綢產品的出土分佈
1.春秋、戰國時期的絲綢遺存
2.兩漢時期的絲綢遺存
(三)中古時代漢地絲綢產品的生態狀況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絲綢遺跡
2.隋唐時期的絲綢遺跡
(四)西域出土文物與東西方的文化交流
1.域外出土絲綢輯繹
2.國內西陲出土絲綢輯繹
第二章 上古時代東西方社會往來的回溯
(一)仰紹文化以來出土文物帶給我們的思考
(二)良渚文化遺址的文明啟示
(三)殷墟藏玉與東西方社會的人際往來
(四)周穆王西遊:東方國家西域意識的確立
第三章 兩漢以降中原交通西域的歷史景貌
(一)張騫鑿空西域,開闢了一個中西社會往來的新時代
(二)公主和番,溝通漢胡民族交往與血緣融合的國家運籌
(三)長城、烽燧、屯田、司禾,兩漢經營西域交通的建設性構思
(四)文物遺跡視域下的兩漢中外社會往來
(五)西域異物及雜藝、教團的東來,是中外物質和精神領域資源溝通的必然
(六)文獻記事視域下漢晉絲路人際的典型畫卷
1.在這些人類生存資源的傳輸流量中,以“衣食生計”為主體的物質交換,毫無疑問佔有著絕對優先的人際份額
2.佛法東來及國家文教的西傳,揭開了東西方世界意識形態相與融合的時代
(七)小結:漢晉時期中外社會往來的高漲起因于東西方資源流轉的擴大
第四章 北魏洛陽城南“四夷館”的文化人類學啟迪
(一)文獻視域下一個馬上民族對中外資源賦存的國家取向
(二)歷史文化遺存與北魏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內典紀事與北魏中外佛教之往來
第五章 楊隋時代中外經濟交往對絲路構建的國家突破——大運河的開鑿,隋煬帝對東都財賦價值的開發
(一)中國早期漕運之回溯
(二)一項貫通中國南北而匯織東都的大運河,開啟了東西方絲綢貿易的新時代
(三)從河西走廊到東都,絡繹不絕的招徠胡人的“國家”集市,形成了一道靚麗于東方的人文風景線
(四)歷史文獻與隋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五)考古遺跡所反映的隋代中外文化交流
(六)隋代中西交通史上一個典型案例的研究
第六章 唐代洛陽地區胡人部落的人文地理學分佈,印證了大運河輸絲貿易國家職能的確立
(一)文獻紀事和文物遺產的歷史資訊,折射了唐代中外人際往來及文化交流的高漲
1.漢籍文獻中的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料
2.洛陽文物遺跡與中亞文化東漸中原的互證
(二)阿羅憾墓地:一位大唐帝國請迎而來的波斯貴族與東都胡人的政治建樹
(三)伊水之畔的安菩薩墓葬:唐代“六胡州大首領”墓地選擇的人文背景
(四)洛都城東兩處胡人僑鄉的設立,體現了唐廷對漕河兩岸胡人聚落的國家認可
(五)定鼎門遺址內的晚唐密集駝印,揭示了東都胡人商販的逶迤喧嚷、鶻飛雲集
1.東都胡人信教社團在伊洛河兩岸的集聚
2.洛陽文物視域下的東都胡人生活形態
3.詩文敘事裡的東都胡人生活形態
4.洛陽宗教遺跡視域下東來胡人的信仰世界
(六)絲綢貿易的高漲,刺激了封建國家對洛都城東漕運管理的升級
(七)文化遺產中的人事回顧:洛陽出土歷代胡人史料集錦
第七章 “資源配置律”是我們認識、解析人類生計取向的學理依據





中国書店ホーム 小社出版物のご案内 書籍検索 新聞・雑誌 冬期セール 特定商取引に関する法律に基づく表示 店舗のご紹介 お問い合わせ
Copyright(C) 2000 All Right Reserved By 中国書店 TM
〒812-0035 福岡市博多区中呉服町5-23  TEL 092-271-3767  FAX 092-272-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