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中国食物的歴史変遷
編著者 : 王思明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術
定価 : 8,800 円
出版年 : 2021/12 月
本書は各論形式で原始時代から今日までの農牧の状況を見ながら、中国の食物の歴史的変遷の規律と民族の「満腹」から「満足」への食料事情を整理し、地域の飲食文明の始まり・食と族群の構造・食料と民族移動・人口の変遷・食料資源開発・食料生態の制約と変異等一連の関連問題を整理して、中国伝統農業である「天・地・人・稼」の調和という農学思想と実践的経験をまとめている。本書は食物を軸に中国人の食卓にのぼる原料を研究対象とし、農業と飲食との相関を示して、農業生産・農村経済・農業生態・食物種類の分布・加工利用・対外交流ないしは社会文化すべてを取り込んで枠組みを論じ、食物の変遷と中華農業文明発展の相互作用を深く考察、農業史・科技史・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民俗学・人類学・文化学・地理経済学等多領域の研究方法と成果を集め、中国の食物歴史変遷の3つの特徴をまとめている。1:充足にして安定した食物の源を求めることが生存の第一要件であること、2:食物種類の選択には自然災害との戦いと文明持続という任務が具わっているということ、3:食物種類には南北の交流・少数民族と漢族との文化的融合・東西文明交流の歴史的推進力。
本书通过专题的方式,从茹毛饮血、播种百谷、五谷六畜、南稻北麦到今天的农牧并进,梳理了中国食物历史变迁的规律和中华民族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食物发展历程,论述了区域饮食文明肇始、食料与族群结构、食料与民族迁徙、人口繁衍、食料资源开发、食料生态制约与变异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总结了中国传统农业“天、地、人、稼”和谐统一的农学思想和实践经验。本书以中国食物为关注点,以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要食物原料为主体研究对象,充分展现了农业与饮食之间的关联,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业生态、食物种类分布、加工利用、中外交流乃至社会文化全部纳入论述框架,深入考察食物变迁与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互动关系,综汇了农业史、科技史、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地理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总结了中国食物历史变迁的三个特征:1.寻求充足而稳定的食物来源是人们生存的第一要务;2.食物种类选择具有抵御毁灭性自然灾害和延续文明的作用;3.食物种类具有南北交流、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融合、东西文明交汇的历史推动力。
目次
"总论"
上篇 从农业的产生及其发展进程看中国食物的变迁
第一章 茹毛饮血、生吞活剥的时代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早期:采集与渔猎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中期:采猎并重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采猎向农牧过渡
第二章 火的利用:饮食史划时代的变化
第一节 火的开拓:偶然的熟食
第二节 火的运用:原始农业的萌芽
第三节 动物食料向植物食料转变
第三章 次绿的背景与动因
第一节 绿早期的食料获取
第二节 绿中期的食料获取
第三节 绿晚期的食料获取
中篇 从农业的产出效率看中国食物的变迁
第四章 “百谷之长”的栗时代
第一节 栗作的起源与分布
第二节 粟作的演进历程
第三节 粟作对华夏文明的作用与影响
第五章 “五谷丰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从“百谷”到“五谷”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五谷”概念的演变过程
第三节 “五谷”思想对会的影响
第六章 “六畜兴旺”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从野生到家养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中西农牧关系之异同
第三节 传统农业生产体系中的农牧结合
第四节 畜牧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第七章 由“粗粮”到“细粮”的小麦
第一节 小麦的起源和传入
第二节 由“粗”至“细”的小麦
第三节 “细粮”小麦的全面稳固
第八章 由“主食”变“副食”的大豆
第一节 大豆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第二节 大豆历史变迁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 大豆历史变迁的影响
第九章 南方稻作经济的勃兴
第一节 南方稻作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稻作经济勃兴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 稻作经济对会的影响
第十章 我们餐桌上的外来食物
第一节 外来粮食作物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二节 域外物种对中国蔬果资源的影响
第三节 域外油料作物的引进与中国食用油的变迁
第四节 国外畜禽水产引进与中国饮食结构的改良
下篇 自中华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与优选贸易看中国食物的变迁
第十一章 “以粮为纲”的时代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重粮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第二节 “以粮为纲”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实践
第十二章 从“高产”到“优质”
第一节 “丰农足食”的农业追求
第二节 “高产”农业的历史陷阱
第三节 从“高产”到“优质”的转变
第四节 “优质”农业的价值和意义
主要参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