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仁学本体論
編著者 : 陳来
出版社 : 生活・読書・新知三聯書店
定価 : 3,872 円
出版年 : 2014/06 月
按韓愈有「五原」之作,《原道》、《原性》、《原人》、《原鬼》等,而沒有《原仁》,因為按照他在《原道》的說法,仁是定名,以博愛為義,不用再加討論了。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有貞元六書,書名皆以「新」字為首,如韓愈有《原人》篇,馮先生書稱《新原人》;韓愈有《原道》,馮先生書稱《新原道》。但馮先生沒有《新原仁》之作。「原」之一字,兼有二義,一為窮其源頭,一為究其根本。在一定意義上,本書可謂為「新原仁」之書,但不是強調推其源頭,而在推究其根本,闡明其本體義。馮友蘭先生《新原人》自序有云:「此書非考據之作,其引古人之言,不過以與我今日之見相印證。」 可謂先得吾人之心。
其實歷史上亦有以「原仁」名篇者,如唐人李韋籌有《原仁論》,見《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八:
救天下者皆曰仁,得天下者皆曰利。則可乎?曰:不可也。不得已而有天下,則曰仁;得已而有者,則曰利也。善畏其利,善決其仁,皆聖也。湯、文王是也。
原意曰:聖人視生民以天下,襁褓在焚溺,無不挈者。然則挈而授其家乎?將遂挈而有之乎?彼家無人而有之,不得已而仁矣。有人而有之,則得已而利矣。夏無人也,湯有以仁。殷有人矣,文王畏其利。前賢明湯意,故曰無伯夷。後聖明文王意,故曰周之德可謂至德也已矣。
但我們的《新原仁》並不是接著唐人這種「有天下」的政治思想講,而可以說是接著《新原人》、《新原道》等現代中國哲學思想講。《新原仁》即對仁的根本義進行深入研究,而建立一仁的本體論。
不過,由於在語音上,「新原仁」與馮先生的「新原人」無法區別,容易混淆,而本書是以仁本體觀念為中心,因此本書定名為《仁學本體論》,而以《新原仁》為其別名,並書於扉頁。前輩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欣然為之題名,作者在此特表深深的感謝!
上月在北師大會議上承牟鐘鑑先生贈其新書《新仁學構想》,其中之義,多與鄙見相合,可見仁學的重建在當代已經是有志於發揚儒學者的共識。與牟著不同的是,本書集中於「仁體論」,關注在本體的哲學層面。其實仁學還有很多方面,我們期待在仁學當代重建的時代,有更多的、不同方面的仁學論述不斷出現,共同促進當代儒學的發展,以促進中國與世界的共生和諧。
陳 來
2013年12月於北京清華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