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中国歴代政権更替興亡文献史料匯編(全80冊)
編著者 :
出版社 : 蝠池書院
定価 : 1,128,000 円
出版年 : 2013/10 月
与欧洲伝統社会相比,中国伝統社会呈現朝代政権興亡更替的独特現象。中国的封建社会起自公元前5世紀的戦国,公元前221年,中国就出現了君主専制中央集権国家,并且這種中央集権的形式在中国伝統社会歴経両千多年大大小小幾十個政権的分分合合。縦観中国封建社会的歴史,従政治角度来看,始終逃脱不了国破家亡的興衰循環歴程:由衰到盛,然後衰落,最後滅亡;再盛、再衰,再亡,循環往復。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歴史就是一部封建王朝中不同政権的興亡更替循環史。
中国古代社会呈現出政権興亡更替的現象是各種政治、経済、文化等因素交織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結果。統治者既然以天下四海為自己的私産、以国民為‘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財貨以事其上者',那麼竭天下之財以厭一己之私就是這種権力制度与生倶来的本性――這在統一的皇権国家建立伊始即秦始皇時就充分顕露了出来,即班固所説:‘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這種本性使得帝王与貴族們的消費有一種天然拡張的趨勢。当然,統治者消費欲望在一定時期会有所圧制。在王朝建立初期,政権需要鞏固,個人権利需要加強,統治者大多会抑制自己的欲望,勤倹節約。如歴史上的“文景之治”,明朝的朱元章等。但是,一旦政権得到鞏固,社会安定,個人権利基礎牢固,統治者的消費欲望便没有了其他約束。没有約束的欲望必然導致消費的拡張。歴史上的朝代往往到中期以後,統治者的欲望就会突顕出来而一発不可収拾。逆歴史潮流而行,最後以統治者??台告終。明末思宗皇帝朱由検,為了維持其統治,加緊鎮圧農民起義,在災荒不断,糧食欠収的情況下,不断加捐加餉,結果適得其反,逼得人民起而挺険,在内外夾攻的情況下走上死路,了結了有明一代対中国的統治。与之相反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実行均平徭賦,以減軽百姓負担。生活較為朴実,講節倹,対明初的統一及社会経済恢復発展有所貢献,使明皇朝的統治得以延続。
政権朝代興亡不取決於統治者的主観意願,而取決於民心的向背。対一個政権的興亡原因,進行探討,是総結歴史的経験,以史為鑑是有意義的工作。而歴代政権興亡史料的匯集是這一工作基本建設,必不可少。鑑於到目前為止,尚無這類史料専書出版。為此,我們組織有関専家編輯出版《中国歴代政権更替興亡文献史料匯編》,供広大読者和研究者服務。
本書主要是従古文献、史書、文集中,将分散的零星的有関資料,選取優良底本,集中進行加工分類,既有歴代統治者的言論,也有興亡歴史事例。是研究新旧政権更替時期社会文化制度転型的宝貴文献。有歴史的経験,也有歴史的教訓,更具有極大的現実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