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漢代車馬形像研究――以御為中心
編著者 : 練春海編
出版社 : 広西師範大学
定価 : 2,800 円
出版年 : 2012/06 月
作者簡介:
練春海, 1975年生於福建浦城,北京大学芸術学博士,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訪問学者。現為中国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中国漢画学会会員,主要従事芸術史、芸術考古及当代芸術理論研究。在《美国東方学会志》、《民族芸術》、《南京芸術学院学報》、《中国漢画研究》等国内外重要的学術期刊上発表専業論文十余篇。
内容簡介:
本書以漢代車馬的視覚形像遺存為主要研究対象,系統地討論了漢代馬車装飾、使用以及儀仗等方面的礼儀。通過漢代御礼発展的三個階段和両個層次,作者不僅全面地梳理了有関車馬礼儀的図像、実物、文献,還従宏観上掲示了御礼在漢代発展的内在邏輯:西漢前期,御礼延続了它在先秦的実用性;而西漢中期以後,受封建専制制度発展的影響,御礼開始強調礼儀性;東漢中晩期,受社会思潮的影響,御礼的精神性開始受到重視,出現以牛代馬御車的現象。
部分专家评论:
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导Michael Nylan教授:
该书的选题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对象——古代的车马,因为“舆服”在古汉语中被普遍用为特定礼法制度与仪式的专有名词,它为当时正在迅速强化专制统治的中央政府实施法律或社会等级制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支持。练春海详尽的论述在许多方面推进了清代考证学家以及二十世纪早期学者们的研究,他不只是依赖于秦汉时期关于礼仪制度的规定,而是根据同一时期视觉材料的描述对这些规定作了重新的评价。相信从事秦汉史研究的严肃学者会认可练春海,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学者,对这个领域所作的新贡献。本书的部分内容可能会引起争议,确实,该书实际上要求早期中国研究领域去重新思考许多被我们误认为是“常识”的内容。[摘自本书序言]
北京大学博导李凇教授:
“很有份量,写作规范、考究,书籍的装帧、排版都很考究。”
清华大学博导陈池瑜教授:
“非常厚重,功夫做得很足,不容易,现在能够静下心来这样做学问的已不多见了!”
东南大学博导汪小洋教授:
“大作是本好书,文献挖得非常深,这对研究非常有益,不仅会使你获得荣誉,而且也会给其他研究者带来更好的科研视野。从你后记中看到你的写作过程,你的广泛兴趣使我们对你有更多的期待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马怡研究员:
“研究方法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书刚读一半,有很多想法,等我读完,你一定要安排个时间,我们好好交流一下。”
此外,如下信息易供参考: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民族艺术》杂志[国内艺术类核心期刊]主编廖明君研究员收到本书后所作的一个决定就是,约请作者进行学术研究方面的专门访谈,时间为本月下旬。
本书责任编辑廖佳平告诉作者的朋友:“练春海那书市场反映挺好,订货会上下单很多。”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陈述
(一)选题界定
(二)选题规避
三、方法提要
(一)思路清理
(二)篇章结构
(三)材料取用
(四)图文处理
四、文献综述
(一)六艺研究
(二)舆服制度
(三)车马研究
(四)简要评价
五、研究目的与价值
第二章 御礼溯源
一、御术镜考
(一)御术的产生
(二)六艺之“御”
(三)御术之重要性
二、御礼的发生
(一)御术的礼仪特征
(二)术语“御礼”
三、汉代御礼
第三章 车容
一、以车类分
(一)王车
(二)后车
(三)服车
(四)丧车
(五)斋车
(六)葬车
二、以车件分
(一)车辕
(二)车轮
(三)车盖
(四)车轓
(五)鸾铃
三、小结
第四章 车仪
一、关于曳力
(一)与马相关的礼仪
(二)与牛相关的礼仪
(三)与羊相关的礼仪
(四)与人相关的礼仪
二、关于御手
三、关于车舆
(一)与车的所有关系相关的礼仪
(二)与车的级、数和位相关的礼仪
四、关于乘坐者
(一)骖乘
(二)商人
(三)尸
(四)将士
(五)弱者
第五章 出行
一、卤簿
(一)术语考鉴
(二)秦汉卤簿源流
(三)汉代卤簿
二、迎送
(一)送行
(二)迎宾
第六章 御礼流变
一、三个阶段
(一)第一、二阶段:西汉中期的转变
(二)第二、三阶段:东汉中晚期的转变
二、两个层次
结论
附表:《后汉书》所录汉代舆服科品
参考文献
图片出处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