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歴代帝王紀年研究資料匯編(全八冊)
編著者 :
出版社 : 国家図書館
定価 : 144,000 円
出版年 : 2011/10 月
中国古代帝王之紀年,大致使用両種方式――甲子紀年与年号紀年。
甲子紀年,始自黄帝。歴金天、高陽、高辛、唐、虞、夏、商、周、秦至漢高帝、漢恵帝、漢文帝、漢景帝二千五百余年,有甲子而無年号。年号之確立始自漢武帝,実縁符瑞而起,自此歴世之数遂有元可分。此後歴代沿革,正統之朝与“僭号”之国無不紀年。自漢以降,或三四年,或五六年,未久即改。更有甚者,一年之中,寒暑未更而年号数出。明以前在位久而年号不更者,唯漢明帝,南朝宋文帝,唐高祖、太宗、憲宗,金世宗,元世祖数君而已。是故歴代帝王紀年紛乱複雑。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在年号確立之時漫無検核,而取前代之号以紀年。甚至有同至三四次、五六次的年号。更有甚者,如漢武帝、哀帝之“太初”,晋恵帝、元帝之“建武”,唐高宗、粛宗之“上元”,元世祖、順帝之“至元”,則近在一代,更為不妥。[口/力]外,為取吉祥意,確立年号時多選取寓意美好的詞彙,但是美名有窮,而更号無定,故往往雷同錯雑,紛乱難理。加之史上割拠、“僭偽”政権頻現,使得学者欲於数百千年之下,条挙無遺,則甚為艱難。
歴代帝王紀年研究文献見於《玉海》者,有唐封演《古今年号録》;後蜀杜光庭《年号類聚》;宋宋庠《紀元通譜》、侯望《古今年号録》,其書並佚。歴元明至清成書不下数十種。民国年間,該項研究更是成果迭出。這批宝貴的研究資料雖然編輯方法各不相同,但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一)尊帝統,(二)別正閏,(三)考重号,(四)広稽核。為便於検尋,多采用叙韻、立表等方法。
紀年研究是史学研究的基礎。為方便学者研究利用,我們在反復篩選的基礎上推出了這套《歴代帝王紀年研究資料彙編》(全八冊)。本書収入歴代帝王紀年研究資料二十六種。其中包括宋代学者所撰一種、明代学者所撰一種、清代学者所撰十九種、民国学者所撰四種、不詳何朝代的学者所撰一種。其中較為著名并対後世学術研究産生過深遠影響的有以下幾種:
《歴代建元考》(十巻)清初学者鍾淵映編写。収録了自漢武帝到明代的各政権年号。該書的優長之処在於,自来紀元諸書多詳於正統,而該書並“偽朝”“覇国”,以至“草窃”“僭称”,皆一一具載。其例以年号相同者列前,次以年号分韻排編,次列歴朝帝王及“僭国”始末,並“外藩”亦間及之。《四庫全書総目提要》称之曰:“秩然有序”,“足称賅洽”。初期有《守山閣叢書》本、《墨海金壷》本。民国年間曾由中華書局出版。
《紀元通考》(十巻)清代学者葉維庚撰。該書的学術価値在於,它将古今正閏年号以至“僭窃”“外藩”皆一一臚列,並前後之相同,一歳之屡更者無不考証及之。其中条分縷析,洵足以稽古論世,拡治史者之識見。当時学者朱方増対該書評介道“博采精核,体例賅備,洵駕諸作者之上者也”。 張之洞在《書目答問》史部中対此書評価頗高,説記載年号的書,葉維庚的《紀元通考》最詳細。有清道光八年(一八二八)鐘秀山房本。
《紀元編》(三巻)係清代学者李兆洛在校勘葉維庚《紀元通考》的過程中,嘱其弟子六承如所編。目的是“立表以順時代,編韻以便尋閲”,其体例是“先輯総類以清表韻之源,使彼此互稽不致参差訛漏”,該書“経緯粲然,約而弥賅”,後世学者称誉道“李申耆先生《紀元編》為最便翻検足資考拠,為撰述案頭不可欠之書”(季綸全:《歴代帝王世系紀元考》序)。張之洞在《書目答問》史部亦有記載,称記載年号的書,李兆洛的《紀元編》最簡便。由於頗具実用価値,該書在得到深入利用的同時,其文献価値也被充分挖掘,如羅振玉《校増紀元編》、王養斎《歴代編年紀元表》,均是専門針対此書的訂補、校勘、正誤之作。這些研究成果,既使該書的内容日趨完善,也従一個側面反映了其重要的学術価値。初期有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刻本、《粤雅堂叢書》本、李兆洛輩学斎本、《李氏五種合刻》本等。民国年間亦有出版。
在編輯此書的過程中,依所拠底本的年代先後進行了排序,厘為八冊,毎冊単独標碼。采取影印方式出版,以存文献原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