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蒙古貞地名探源(蒙文)
編著者 : 吳志寬、齊海山、王玉山
出版社 : 遼寧民族出版社有限公司
定価 : 15,400 円
出版年 : 0203/02 月
地名是一個地域文化的載體,一種特定文化的象徵,一種牽動鄉土情懷的稱謂。地名考證是全國地名普查的一項基本要求,是實現地名標準化,加強地名工作科學管理的基礎建設,地名考證的內容實質和工作過程主要是運用歷史、地理、語言學等各相關的知識,對地名的起源、涵義、沿革、演變、分佈、命名、更名進行多方面的考查以據定論的研究手段或工作方法。
蒙古貞,即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位於遼寧省西部,隸屬於阜新市,東與彰武、黑山、新民接壤;西與北票毗鄰;南與北鎮、義縣相連;北靠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奈曼旗。“蒙古貞”一詞在特定的條件下和廣義上是“蒙古的”“蒙古們”之意。在蒙古語中將用於炒制炒米的農作物糜子也稱作“蒙古”,蒙古貞部是最早從事農耕的蒙古部落。《遼史》中曾有相關記載提到:客裡亦惕部首領脫裡(即王汗)在年輕裡曾在篾兒乞部做人質,被迫做搗米的苦役,從而知悉“蒙古貞”中的“蒙古”一詞來源於“糜子”,由此可以推測“蒙古貞”即指“種糜子的人”。
本書對蒙古貞地區蒙古語地名進行追根溯源,有以下幾個創新點:地名梳理系統化。本書以田野調查方式,以縣為章,以村為節,對遼寧省蒙古貞(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地區36個縣、1000多個村屯、山川、河流、耕地、溝壑、塔廟、碑牌等的名稱的來歷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追尋其根源。通過田野調查,搜集了大量的地名資料與資訊,對這些資料與資訊進行了匯總、甄別、確認,並對異化、失真、變音的名稱進行了蒙古語溯源與復原。從蒙古貞地區地名考證的歷史淵源及發展可以看出,地名的起源及演變淵源久長,是傳統歷史文化寶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認識和重視地名考證,在歷史考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對繼承地名的歷史遺產,弘揚悠久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地名演變時代化。地名的形成是歷史上的產物,是伴隨語言的發展和人們對周圍地理環境的認識和識別的需要而約定的一種語言指示標誌。我們要瞭解一個地名的具體形成年代及名稱演變,就需要借助歷史知識進行考證,要瞭解個體地名的初始地名的來歷涵義及演變,就需要借助語言學等知識加以考證。《蒙古貞地名探源》一書通過對蒙古貞地區地名的演變,可以見證蒙古語言文字隨著時代而進行的發展與演變,對中古蒙古語研究以及蒙古歷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地名保護標準化。通過考證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查明地名的來歷及涵義,縱觀不同歷史朝代地名的沿革及演變,搞清來龍去脈,以古名校正今名,經過比較鑒別達到正音、正形、正義以確定標準化地名為目的。《蒙古貞地名探源》一書對蒙古貞地區的地名全部進行尋根溯源,對中國蒙古語地名保護的規範化、標準化具有積極的推動意義。
蒙古貞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書首次將蒙古貞地區蒙古語地名系統整理,對地名考證、歷史探究、地域沿革等領域有較大幫助,為廣大相關從業者提供參考,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