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畿辅丛书(50函500册)(重印)
編著者 : (清)王灏编纂
出版社 : 河北人民
定価 : 600,000 円
出版年 : 1985/12 月
《畿辅丛书》仅有谦德堂一种刻本刻於光绪初年,此书系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邗江古籍印刷厂利用当年的原版,以传统工艺制作的烟墨,玉扣纸,手工精心刷印,一切均以古籍线装形式成书。全书合并为500册,装50函。售价3万元,木刻本之书,目前已很少见。特别是使用原刻版,手工刷印传统工艺形式组装成书更为少见。
王灏和《畿辅丛书》
一.王灏其人
王灏,字文泉,河北省定州西关人,祖籍山西省洪洞县,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居定州。他生于1820年,卒于1880年,清咸丰年间中举,浩授中宪大夫。主要著作有《畿辅丛书》、《括斋文集》、《畿辅文微》和《畿辅地名考辑刊》等。他身材高大,性格豪爽,才思敏捷,治学严谨。他天性孝亲友爱,热心办教育,他主持家政二十多年,凡本家亲戚、内外族人和乡邻子弟等,都抚养而教育之,如同家人子弟一般。宗祠久已失修,他独自出资修理完整,并在祠堂旁边立校舍来教育族人中贫穷而失学的孩子。并重修《定武书院》等。
他热爱中华文化,喜好收集书籍,自己没有的必设法寻找,不计较金钱,有人拿来好书,就以高价酬谢,当他听说有善本时,不远千里必买得而后已。据记载,家中经史之书,存有一万余种,堂室都放满。他深爱宋、元、明、清儒者之书,他收集自秦汉至清末两千多年畿辅文人之佳作,共一百七十种,其中有一部份是流传很少的图书, 特别是汇刻了清代颜元、李塨、尹会一、孙奇逢、崔述等人的全集,魏裔介、魏象枢、王源、陈仪、朱筠、舒位、朱珪、方履篯等人的文集,编撰成《畿辅丛书》。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题写了《畿南文献》匾额,标榜其门,一时学者都仰之为泰斗。
王灏三十岁中举之后,专心致力于编撰《畿辅丛书》达三十年之久,在丛书编辑的同时,开工用仿宋体雕刻书板。书板用枣木制成,约长30厘米,宽20厘米,厚2厘米。在王灏1880年去世时,丛书已全部编撰完成,尚有一部分书板未刻完,由王灏之子清末进士王延纶继承父业,于1886年将书板全部雕刻完毕。全书订成四百本,全套木刻板共三万八千余块,专置于后花园十间瓦房内保存。
二. 王灏是如何汇刻《畿辅丛书》的?
我父亲王思第,是我祖父王延纶的第四个儿子,是北京四十七中学的离休教师。在1986年丛书刻板完成100周年之际,他已年过八旬,他回忆并笔述了《畿辅丛书》的编撰情况。他写道:“祖父王灏从1850年开始主持汇编《畿辅丛书》,将上至秦汉,下至清代畿辅文人的著作,从多方收集来,编成了这个泱泱大观的丛书巨著。丛书原稿多系手抄本,需要整理校订,就请来当时有名的文学家荣城三杰等做这个工作,有的原著就是印刷体的,也照原书内容重刻成统一尺寸的书板,所请刻板师都是北京、保定有名高艺的篆刻者。当时文学家吴挚甫、张之洞、祁寯藻老前辈,或书信来往或来家共同研究编辑丛书事宜。胡景桂、孟庆荣参加了编辑丛书之事。黄彭年老前辈为丛书作了序,并亲笔书写八扇条幅的序文,曾在我家客厅中悬挂。丛书中有颜习斋、李恕谷之著作,有崔东璧遗书、傅青主著作、纪晓岚著作等。为了编修丛书,祖父王灏准备了后花园内一套院落,计房二十余间专供编辑者住宿和工作之用,编辑者的生活费用全由我祖父供应,并奉与酬金。其他花费、应用物品和材料之购买等,也由祖父支付,所以开支耗费甚大,家境由此中落。”
我父亲王思第还写道:“祖父王灏对读书人的照顾资助也是很多的,如同乡王瑚(字铁珊)幼年时即在祖父家读书,后功成名就,在清科举考试中翰林。民国初年任北京京兆尹(即北京市市长)、江苏省省长,后随冯玉祥将军从事革命。祖父王灏则在参加清朝科举考试得中举人后,无意仕途,专心编修丛书,使浩大的《畿辅丛书》汇编完成,又雕刻成书板,现已印刷成书而问世,使历史先贤名著得以广为流传,为发扬中华文化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也达到了我祖父之一生夙愿。”
三. 《畿辅丛书》的保管和出版印刷
《畿辅丛书》木刻板是王灏与其子王延纶两代人用三十多年(1850—1886年)时间汇刻完成的,耗资巨大。丛书刻板又经王灏子孙后代六十余年精心保管,虽经八国联军、抗日战争等多次战乱,该丛书木刻板依然保存完整无缺 ,直至定州土改之后。1947年定州解放后进行土改时,由于丛书刻板属智力成果和文物所以当时对收藏丛书刻板的十间瓦房和全套刻板未做任何处理,仍保存原处。
由于定州当时还受国民党军队进犯的威胁,为使这套丛书刻板不受战火破坏,当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将军明确指示,要妥善保管好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在1948年将全套书板解运到老根据地河北省阜平县。后经多次辗转,只是在文化革命期间丢失了一千余块书板。在文革后期将三万七千余块木刻板转到定州市博物馆内收藏至今。
|
|